close

口述|吳季恩  採訪撰文|劉葆平  圖片提供|藍氣球攝影工作室


吳季恩

台北藝術大學電影所導演組碩一。電影短片《救命》(The Coward)編導,該片榮獲2013年第35屆金穗獎最佳學生作品、編劇獎,以及第15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短片。 談話時,總是陷入深思,表情與他身穿的黑色T恤相仿;不過一下子就又聽見他說「需要新的光芒」的自我期許,笑得靦腆而美好。




劇本的開端:一件很私密的事

國中時,我曾在荒郊野外目睹過一個女生被男生追逐,當時她大喊「救命!」我卻只是看看,離開了現場,事後更用「應該沒事啦!」安慰自己。這件隱藏在心底的往事,於是成為我創作《救命》劇本時的第一靈感。或許是因為我想知道那位女孩會發生什麼事情;對於當年作為一名卒仔妥協逃避的心情,我也想有個反芻。


我意識到自己的思考脈絡,於是一開始就不去預設劇本結局的好與壞,也打破自我心防,希望在一個正面思考的平台上,很誠實地為它發聲。


生活化的獨立性角色


黃河所飾演的男主角彥哲,是貫穿影片的靈魂人物。剛開始,黃河會揉合自己的意志與生命經驗到這個角色中──我發現他演的已經不是我的劇本,但演員是他──於是我們就互相討論「在這個處境下的彥哲」會怎麼說、怎麼做,因為彥哲不是他,也不是我,最後,彥哲成為我們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個人,也意外演出了另一個精采的「彥哲」。


不僅如此,劇中每個角色都是用我的想法去寫的,都太像我,後來透過不同的演員去演繹與詮釋,角色的獨立性就顯明出來。劇本與成品雖有一段落差,但角色的層次感卻更好。



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勇敢


創作時,面對下一步即將來臨的挑戰,我總會預先評估自己能否做得到。然而這部片子的誕生過程,有些意外的驚喜:當我慢慢釋出自己以前不敢講的事情,或許因為它一直被隱瞞得太周密了,一旦曝光時,我就必須跟它們打架,結果,就有很大的創作能量被激發出來。


我曾想,當大家都知道「彥哲」拒當coward(用刺青武裝為強者),卻仍舊是個coward(不敢承認自己偷竊、不敢面對弱者的求救),以後別人會怎麼看「我」?我害怕觀眾會將這個角色移植到身為創作人的我身上,於是自忖:萬一別人覺得我跟彥哲一樣,是個裝模作樣的人,我該怎麼辦?當最後我還是寫了這個劇本,也拍出來了,才發現大家其實都把它當作一個純粹的創作。


走啊走,還是會成長的


彥哲,至今還走在自我認同的路上。片子開場:彥哲漫步海邊,兩眼望向海的遠處……,在台灣這座島嶼上,無論彥哲未來往哪個方向走,他都一定還會遇見海;他,還是會成長的。眼前的彥哲可能不了解,但是以後就會明白。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大學誌粉絲團,就是您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IROS大學誌 的頭像
    KAIROS大學誌

    KAIROS 大學誌

    KAIROS大學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