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沈伯丞

沈伯丞
大學修讀化學,曾任材料工程師、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後因歐洲遊歷有感,轉而修讀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現為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博士候選人。著有《藝啟造相─鏡頭下的藝術家朋友》(與攝影師陳明聰合著),藝評文章散見各藝術雜誌。




06年夏,凌晨黎明前德國巴登地區某個不知名的車站月台上,我看見了這樣的場景:一大群十幾二十出頭歲的年輕男女,或坐或倚地席地休息著,生嫩的臉龐帶著幾許長途旅行的倦意,身旁那個偌大的旅行背包以及腰間叮咚作響的鍋碗瓢盆,讓這群年輕人更像沒有馬車的吉普賽人,赤著腳搭上火車,隨著鐵路軌道在歐洲大陸上恣意漫遊。九年後的今日我才知道,那群孩子是為了參加歐洲最大的徒步旅行節─德國徒步旅行節,而赤足旅行的少年們。

這些赤足旅行的少年,源起於一場從19世紀末開始的徒步旅行青年運動,學生們將探索自然視為逃脫緊張與管束的良機。「候鳥協會」隨後成立,負責組織年輕人的徒步旅行活動。人們來到戶外,帶上吉他,重新翻唱經典民謠,很多曲目至今仍是最著名的徒步漫遊歌曲。猶如浪漫主義時代的吟遊詩人般,德國年輕人在徒步旅行的歷程中,重新體認自身與環境。儘管是一項簡單的夏日休閒,嚴謹的德國人依舊猶如其工業標準DIN(德國工業標準)般,給了徒步旅行一個嚴謹的定義:「徒步旅行是一種在自然風光中的業餘休閒活動,對體能有著不同強度的要求,有利於身心健康。此外徒步旅行必須滿足的條件還有:行走遊覽的時間超過1個小時,作相應的事前計畫和準備,使用特定的基礎設施和各種裝備。」

徒步旅行的緣起和西方17、18世紀的浪漫主義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時浪漫主義的藝術家和作家例如詩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畫家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等人,通過徒步旅行後的作品(如繪畫或文字),來展示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消除了當時流行的對自然的恐懼心理,喚起人們對自然探險的好奇心和嚮往。這些浪漫主義者的足跡遍及德國,遠至瑞士、義大利乃至於北歐。在他們的作品中,有著大量親眼所見的自然風光。這種種美麗與浪漫的描寫,激起了德國人對於旅行的想像與熱愛,從而發展成一種身體力行的旅行與觀察世界的生活文化。

伴隨著浪漫主義思想家的推波助瀾,以及工業革命所帶來的交通便利性(鐵路的開拓),遠距旅行不再遙不可及,於是浪漫主義文人的雅致生活,終於成為了大眾生活的一部分,徒步旅行在19世紀後半,正式成為德國人鍛鑄心靈的休閒活動。從1864年第一個德國徒步協會成立開始至今,德國的徒步旅行協會已經成立超過150年;而從1883年全德各地15個徒步協會合併,在福爾達(Fulda)組成一個總會開始,德國徒步日(Deutscher Wandertag)這個每年一度的大規模群眾性活動正式拉開了序幕,並延續至今。這個已有132年歷史的傳統活動,會在每年選中的地區,舉辦5到7天左右的徒步遠足活動。在132年間,除了戰爭和其它因素而中斷,到2014年為止,德國徒步日已經舉辦了114屆(2015尚未舉辦)。

從1900年開始,德國徒步協會在章程中提出了「保護大自然的美麗」的條文。徒步旅行不僅是探險,更是為了保護大自然而努力的行進。月台上那群年輕的少男少女,猶如浪漫主義畫家筆下的漫遊者般,徒步探索並且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與觀察這個世界,從而知覺自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點。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大學誌粉絲團,就是您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IROS大學誌 的頭像
    KAIROS大學誌

    KAIROS 大學誌

    KAIROS大學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