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林雅凡
林雅凡
台大化學系博士,曾在台大化學系擔任講師3年,並赴日本京都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兩年。除了化學研究,也從事科教活動設計與科普文章寫作。喜歡作研究,也喜歡教書。
曾希望成為一名科技記者;卻因高二那年化學段考23分的全校最低分衝擊,發憤搞懂化學,高三畢業那年以第一志願考入台大化學系。曾夢想藉由劇本創作刻劃人性;卻因大三那年受《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一書啟發,決定回歸學習科學。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在她TEDxTaipei的演講中提到,只有18分鐘的短演講是最難的─擁有少許經歷和大片迢遠未知路的23歲年輕人,要站在台上分享18分鐘對人生的創見,對你而言,什麼是最值得與人交流激盪的?而Peter Bregman在他談論時間管理的著作《關鍵18分鐘:最成功的人如何管理每一天》也提到,應該專注於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上,並且從中受益、蒙啟發。為此目的,應該學會管理時間,並學會管理阻礙有效運用時間的外力,如情緒、壓力。
由他們的見解當中不難發現,談到「時間管理」時,這些社會表率強調的並非分秒必爭或在最少的時間中做最多的事;而是「抓住關鍵時刻」─檢視人生的使命與價值,並以短程時間為單位,規劃實現夢想的方法與步驟。並且為實現這些計畫,致力解決難題、堅持到底。
我們必須時常檢視自己面對時間管理的心態與方法,因為隨著人生階段的變化,生活方式與重心、擔負的責任、生涯學習議題都會有所改變,時間安排也應或多或少做出調整。只不過對於大學生而言,如果過去不曾思考「時間管理」之於一生的重要性,這個階段會是一個很好審思此議題的機會。因為大學生活有很多自主時間,也因此有許多獨立思考的機會。好的時間管理可能幫助我們更清楚畢業後的方向,更加釐清自己的喜好、能力與價值,而能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活。
是「我管理時間」
還是「讓時間分配我」?
我看過不少學生的時間安排實際上是「讓時間來分配我」:把課表、約會填入一週行事曆。遇到朋友邀約,只要是行事曆上空白的時段,便直接答應,導致最後壓力重重─既讓時間表被塞爆,卻因時間受人支配,而導致雖每天忙碌,卻仍然覺得空虛、不踏實。
到底什麼才是好的時間管理?我認為:如果在每天的時間運用中,感到需要被滿足、自我實現,甚至因服務人群而獲得意義感,那就是好的時間管理,它能帶來生活充實、態度怡然、樂在其中、未來有夢。在上述條件下,我認為好的時間管理有5個基本元件:1. 滿足基本需要、2. 知道人生方向與夢想、3. 符合個人特質與生活型態、4. 角色平衡、5. 訂立優先次序。
1.滿足基本需要
生活很大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滿足需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最為著名的層次需求理論提到,由低到高階,人有5種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會、自尊與成就感,及自我實踐、回饋社會。唯有這5種需求都被滿足,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暢銷書《與成功有約》作家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更進一步闡述,個人生活(生理與安全)、愛與歸屬(社會)、學習成長(自尊、成就感)、影響力等4個基本需求的交集就是個人最有熱情的事情,把時間投資在這裡,就能獲得生活的意義感。當我們從這個角度了解時間管理,就不難理解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為何要每天安排3小時運動;Peter Bregman則願意花一大部分重要時間經營家庭關係;而有些大學生也表示他們會因為計畫時間享用美食而感到滿足。
2.知道人生方向與夢想
滿足基本需要的終極指向自我實踐,而要能自我實踐,首先必須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與夢想。但這並不容易,因為許多人從小走在社會規範與期待上,不曾想過屬於自己的夢想,也忽視自己所在乎的。
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才能與天性,主動探索才會讓生命津津有味,「天分」會引導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熱情,願意不計代價學習並做到最好。少數人在兒時即十分肯定自己的天分,而成為音樂、體育、科學、烹飪等方面的專家;而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自我觀察、理解、嘗試之後,才慢慢確立。重點是,你是否願意花時間找到一生的方向和夢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建議你可以試著透過回答下列簡單的問題,來思考自己的夢想與方向:
1. 我的才能與弱點分別是什麼?
2. 我的個性與獨特之處是什麼?
3. 從事什麼事情時,我會常常做到忘記時間?
4.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有哪些事若不即刻完成,我會感到遺憾?
人隨著年紀與社會化程度越高,越會認知「沒有一個人可能完成所有的事」,知道從中選擇與放手才是管理的智慧。
3.符合個人特質與生活型態
我相信「管理人生」的意涵,是透過有紀律的生活,更充分享受人生的資產與樂趣;而不是因為不滿現狀而懲罰自己。管理的目的為建立良好習慣,評估的重點在於「是否能適應而持之以恆」,因此,考慮個人的獨特性是必然的。
在我撰寫博士論文時,同樣讀博士班的表妹有時會與我相伴讀書。她是晨型人,而我是夜型人,當我讀書做報告到深夜,她頗感壓力,因為晚上8點之後,她的專注度便大大下滑;不過她卻習慣早上6點之前就起床,我在早上7點多醒來,看見她已讀了近2小時的書,也鞭策自己更努力。不過在相互分享心得之後,漸漸認知「個人差異」使我們對24小時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安排,箇中訣竅是找到個人最精華的時間,做最重要、最需投入心力的事,而不需慌張、企圖找尋標準範本。
4.在多重角色間平衡
與個人生活型態相關的,還有每個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各樣角色責任,不過有些人因為忙得喘不過氣,索性丟掉其中一二角色,企圖使生活單純化,結果卻不見得令人滿意。我曾經聽過一個快要退休的大學教授說:「如果時間重來,我想要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少花一點時間在學術升等上。」顯然隨著時空變遷,個人衡量價值的角度也有所變化;我也曾經聽過一個每天留校晚自習的考生這樣說:「我擔心書讀不完,卻不想割捨那1小時和家人談心相處的時間,這段時間讓我放鬆。」仔細思考,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提供我們更多元的角度、觀點與人際關係,讓我們思索議題、擴展眼界、創造人生,具有很正面的意義!如果能確立「多重的角色,可以帶來祝福」的信念,我想我們會希望積極管理它們,而非輕易放棄。
5.排定優先順序
考慮以上4元素列出生活重心事項之餘,仍應為這些計畫排定優先順序,因生活的實況是「常有不可預測的突發狀況」。優先順序幫助我們釐清生活的重點、依照輕重緩急做事、舒緩壓力。時間管理專家主張,每天除了要有「優先執行的3件事」的清單,也當擁有「該放手的3件事」的清單。優先順序的訂立,提醒我們不要在日理萬機中迷失,而能在倥偬歲月裡持定泰然的心懷。
管理時間其實就是管理生命,了解要訣是為了有效實踐它。本期的內容希望幫助讀者重新思考時間管理的意義;未來也將繼續談到如何考量這些元素,組裝出長、中、短程目標,規劃出適合自己的行事曆,以及探討「該如何對抗阻力,完成計畫」等具體的應用。
[caption id="attachment_5783" align="alignleft" width="842"] 你是晨型、午型,還是夜型人?個人體能、習慣等差異會使我們對 24 小時有不一樣的感受。在管理時間時,可以利用這個表格,寫下自己的「精華時段」,把它用來做最重要、最需投入心力的事。[/caption]
林雅凡
台大化學系博士,曾在台大化學系擔任講師3年,並赴日本京都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兩年。除了化學研究,也從事科教活動設計與科普文章寫作。喜歡作研究,也喜歡教書。
曾希望成為一名科技記者;卻因高二那年化學段考23分的全校最低分衝擊,發憤搞懂化學,高三畢業那年以第一志願考入台大化學系。曾夢想藉由劇本創作刻劃人性;卻因大三那年受《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一書啟發,決定回歸學習科學。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在她TEDxTaipei的演講中提到,只有18分鐘的短演講是最難的─擁有少許經歷和大片迢遠未知路的23歲年輕人,要站在台上分享18分鐘對人生的創見,對你而言,什麼是最值得與人交流激盪的?而Peter Bregman在他談論時間管理的著作《關鍵18分鐘:最成功的人如何管理每一天》也提到,應該專注於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上,並且從中受益、蒙啟發。為此目的,應該學會管理時間,並學會管理阻礙有效運用時間的外力,如情緒、壓力。
由他們的見解當中不難發現,談到「時間管理」時,這些社會表率強調的並非分秒必爭或在最少的時間中做最多的事;而是「抓住關鍵時刻」─檢視人生的使命與價值,並以短程時間為單位,規劃實現夢想的方法與步驟。並且為實現這些計畫,致力解決難題、堅持到底。
我們必須時常檢視自己面對時間管理的心態與方法,因為隨著人生階段的變化,生活方式與重心、擔負的責任、生涯學習議題都會有所改變,時間安排也應或多或少做出調整。只不過對於大學生而言,如果過去不曾思考「時間管理」之於一生的重要性,這個階段會是一個很好審思此議題的機會。因為大學生活有很多自主時間,也因此有許多獨立思考的機會。好的時間管理可能幫助我們更清楚畢業後的方向,更加釐清自己的喜好、能力與價值,而能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活。
是「我管理時間」
還是「讓時間分配我」?
我看過不少學生的時間安排實際上是「讓時間來分配我」:把課表、約會填入一週行事曆。遇到朋友邀約,只要是行事曆上空白的時段,便直接答應,導致最後壓力重重─既讓時間表被塞爆,卻因時間受人支配,而導致雖每天忙碌,卻仍然覺得空虛、不踏實。
到底什麼才是好的時間管理?我認為:如果在每天的時間運用中,感到需要被滿足、自我實現,甚至因服務人群而獲得意義感,那就是好的時間管理,它能帶來生活充實、態度怡然、樂在其中、未來有夢。在上述條件下,我認為好的時間管理有5個基本元件:1. 滿足基本需要、2. 知道人生方向與夢想、3. 符合個人特質與生活型態、4. 角色平衡、5. 訂立優先次序。
1.滿足基本需要
生活很大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滿足需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最為著名的層次需求理論提到,由低到高階,人有5種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會、自尊與成就感,及自我實踐、回饋社會。唯有這5種需求都被滿足,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暢銷書《與成功有約》作家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更進一步闡述,個人生活(生理與安全)、愛與歸屬(社會)、學習成長(自尊、成就感)、影響力等4個基本需求的交集就是個人最有熱情的事情,把時間投資在這裡,就能獲得生活的意義感。當我們從這個角度了解時間管理,就不難理解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為何要每天安排3小時運動;Peter Bregman則願意花一大部分重要時間經營家庭關係;而有些大學生也表示他們會因為計畫時間享用美食而感到滿足。
2.知道人生方向與夢想
滿足基本需要的終極指向自我實踐,而要能自我實踐,首先必須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與夢想。但這並不容易,因為許多人從小走在社會規範與期待上,不曾想過屬於自己的夢想,也忽視自己所在乎的。
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才能與天性,主動探索才會讓生命津津有味,「天分」會引導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熱情,願意不計代價學習並做到最好。少數人在兒時即十分肯定自己的天分,而成為音樂、體育、科學、烹飪等方面的專家;而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自我觀察、理解、嘗試之後,才慢慢確立。重點是,你是否願意花時間找到一生的方向和夢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建議你可以試著透過回答下列簡單的問題,來思考自己的夢想與方向:
1. 我的才能與弱點分別是什麼?
2. 我的個性與獨特之處是什麼?
3. 從事什麼事情時,我會常常做到忘記時間?
4.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有哪些事若不即刻完成,我會感到遺憾?
人隨著年紀與社會化程度越高,越會認知「沒有一個人可能完成所有的事」,知道從中選擇與放手才是管理的智慧。
Dost thou love life? Then do not squander time, for that's the stuff life is made of.―Benjamin Franklin
3.符合個人特質與生活型態
我相信「管理人生」的意涵,是透過有紀律的生活,更充分享受人生的資產與樂趣;而不是因為不滿現狀而懲罰自己。管理的目的為建立良好習慣,評估的重點在於「是否能適應而持之以恆」,因此,考慮個人的獨特性是必然的。
在我撰寫博士論文時,同樣讀博士班的表妹有時會與我相伴讀書。她是晨型人,而我是夜型人,當我讀書做報告到深夜,她頗感壓力,因為晚上8點之後,她的專注度便大大下滑;不過她卻習慣早上6點之前就起床,我在早上7點多醒來,看見她已讀了近2小時的書,也鞭策自己更努力。不過在相互分享心得之後,漸漸認知「個人差異」使我們對24小時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安排,箇中訣竅是找到個人最精華的時間,做最重要、最需投入心力的事,而不需慌張、企圖找尋標準範本。
4.在多重角色間平衡
與個人生活型態相關的,還有每個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各樣角色責任,不過有些人因為忙得喘不過氣,索性丟掉其中一二角色,企圖使生活單純化,結果卻不見得令人滿意。我曾經聽過一個快要退休的大學教授說:「如果時間重來,我想要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少花一點時間在學術升等上。」顯然隨著時空變遷,個人衡量價值的角度也有所變化;我也曾經聽過一個每天留校晚自習的考生這樣說:「我擔心書讀不完,卻不想割捨那1小時和家人談心相處的時間,這段時間讓我放鬆。」仔細思考,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提供我們更多元的角度、觀點與人際關係,讓我們思索議題、擴展眼界、創造人生,具有很正面的意義!如果能確立「多重的角色,可以帶來祝福」的信念,我想我們會希望積極管理它們,而非輕易放棄。
5.排定優先順序
考慮以上4元素列出生活重心事項之餘,仍應為這些計畫排定優先順序,因生活的實況是「常有不可預測的突發狀況」。優先順序幫助我們釐清生活的重點、依照輕重緩急做事、舒緩壓力。時間管理專家主張,每天除了要有「優先執行的3件事」的清單,也當擁有「該放手的3件事」的清單。優先順序的訂立,提醒我們不要在日理萬機中迷失,而能在倥偬歲月裡持定泰然的心懷。
管理時間其實就是管理生命,了解要訣是為了有效實踐它。本期的內容希望幫助讀者重新思考時間管理的意義;未來也將繼續談到如何考量這些元素,組裝出長、中、短程目標,規劃出適合自己的行事曆,以及探討「該如何對抗阻力,完成計畫」等具體的應用。
[caption id="attachment_5783" align="alignleft" width="842"] 你是晨型、午型,還是夜型人?個人體能、習慣等差異會使我們對 24 小時有不一樣的感受。在管理時間時,可以利用這個表格,寫下自己的「精華時段」,把它用來做最重要、最需投入心力的事。[/caption]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大學誌粉絲團,就是您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