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彭蕙仙
彭蕙仙
曾任職媒體,現為自由作家;喜愛旅行與文學。
陳綺貞在〈旅行的意義〉這首歌裡,靜靜地唱著「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而所謂的「離開」,或許不一定是指一段情感或某個地方──因為,當我們去旅行,離開的往往也不只是一個城市、不只是一個國家,離開的其實是自己。因為旅行,我們有機會讓自己從熟悉的環境裡被抽離出來,因而產生了切割的力量;切割意味著去蕪存菁、意味著拋開包袱,意味著,重生與新生。這是人們如此熱愛旅遊的理由之一。
理由之二是,在旅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遇見自己。在混亂的或者單調不變的日常生活裡,我們常常活著、活著,就忘掉了自己,忘掉了自己本來是個怎麼樣的人,或者忘掉自己本來期盼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因為旅行,特別是林語堂所說的「流浪者式的旅行」,讓我們有機會與自己更多更深的相處,於是就找回了自己。
多麼矛盾的兩個理由──旅行讓我們離開自己,旅行又讓我們遇見自己。其實這正是一體的兩面,離開,為的就是相遇;旅行提供了一個流動與變動的機會,我們卻在其間找到了安靜與穩定。出發就有了改變的力量,到達就有了實踐的動力;而在過程中,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與自我進行無窮無盡的對話:
我為什麼要來這裡?/我這裡要做什麼?/我何必?/我瘋了嗎?/我…..
困惑愈大,清醒愈多;疑問愈多,滿足愈大。當旅程結束,我們終會找到答案、終會找到自己的「旅行的意義」,以及自己的「VISION」。
全球化與在地化提供了不同的旅行
當然,在如今全球化與在地化兩種思潮的不斷激盪下,旅行的方式和意義,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全球化使得年輕學子有機會透過「遊學打工」、「國際志工」、「交換學生」,等等各種方式,給自己跨國、跨境、跨洲旅行的機會;而這種旅行除了傳統旅遊的「參觀風景」之外,往往更多了學習的意義、甚至旅行與生活其實已有越來越高的重疊性;當旅行有了更多可能、更多面貌,旅行就不再只能是一個柔軟的活動;其實,年輕歲月的旅行常常為的也不只是舒暢身心,而是如同歌德所說的「有思想做為導遊」的旅行。
旅行變硬了,像Hard Rock那樣的 Hard,並非堅硬,而更接近堅定。在這裡,硬旅行做為軟旅行的對照,或許可以說,旅行的本質更為盡性盡情、更用力、更帶勁兒!硬旅行的實踐者擺脫了對「小確幸」的執迷,而更堅持要在旅行中重新定義或者定位自己的人生。這裡面有著一種抬起頭來、極目遠望的自信與堅毅。
走出去,幾乎已經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的生存法則,既然現實環境已是如此,那麼就從學生時代的硬旅行展開自己的硬人生吧!畢竟,這個時代既給予了每個人淋漓盡致地活出自我的機會,但也同時給予了每個人愛拚才會贏的壓力。
為了迎接這樣的挑戰,從年輕歲月就可以好好開始鍛鍊自己的韌性與勇氣,為自己預備足夠的心靈負荷量,好面對這個複雜變動、在融合中又不斷分裂的世界。而多樣化的旅行,就是個「重力訓練」的選項,因為旅行再怎麼艱苦,總有其娛樂或歡樂的一面,「硬中帶軟」的旅行,支持著年輕學子學習如何透過這樣的旅行,看透人間風景、洞察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在艱難或考驗中,逐漸認識自己的志趣、能耐與意志力。
是的,這樣的旅行望向遠方但看見自己。
另一個新興的旅遊主題則是透過旅行更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家鄉與環境,其中有2個重要的元素分別是「慢」與「深」。慢,並不表示這樣的旅行是拖拖拉拉、沒有頭緒的漫遊,「慢」與「深」乃是一個詞組。因為慢所以溫柔,因為慢所以情緒和情感能夠更深的穿透。
大學時代是最適合進行這種旅行的時光。因為比起進入社會、成為上班族之後,學生總有比較長的假期可以搭配、設計、選擇不同的旅行內容;而比起中學時期的孩子,大學生又更多了些成熟度與對環境的覺知、省察能力。因此,藉著這樣的慢旅行,大學生可以一寸一寸、一點一滴地把自己融化在土生土長但卻不一定有足夠理解和認識的故土家鄉。
給自己畫張「大學時期的旅遊地圖」
大學時代可以說是人生最精華的時光,珍貴卻又短暫,自然應該做更好的使用規畫。如今的世界,最好與最壞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選擇很多」。就旅行而言,旅行的地區、形式與內容有很多選擇,所以非常豐富,但是五花八門的選擇卻也容易讓人迷失,旅行畢竟是要花錢花時間的,如果每次旅行都是不相干的隨興之舉,當大學生涯過去後,很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旅行只剩下記憶的碎片,甚至連手機裡拍的照片都還擱在那裡,再也沒有整理過,這真的是非常可惜的事。
培根認為,旅行對青年來說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受的教育有按部就班的計畫,按著學程規劃,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累積受教者的能力,做為教育一部分的旅行何獨不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更能體會其中滋味。因此,青年旅行者不論喜歡的是走向世界、或是深入家鄉,最好能給自己畫下一張「大學時期的旅遊地圖」,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與資源,做比較長遠一些的規劃,因為旅行除了需要時間和旅費,如果想要更深地認識自己想去旅行的地方,有時還涉及了語文能力,那就真的是需要及早開始準備了。
而大學生最幸運的是,學校裡就有各式各樣的相關課程,往往也有各種機會,可以參與各地、各機構、各組織所提供的各種旅遊學習計畫。因此如果能夠更早確立自己旅行的目標和目的,可以透過課程培養自己的能力;此外積極尋求各種獎助學金和機會,讓自己能夠在花費最小的情況下,運用各方資源,完成大學時期的「旅‧讀」計畫。
有句流行語說「趁著年輕,去旅行吧」,或許更周延的說法是:「趁著年輕,有計畫地去旅行吧!」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大學誌粉絲團,就是您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